【徐商人物志】从租赁车间走出的智造先锋江苏和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和勤的“臂”胜之路

发布时间:2025/9/12 15:05:56

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智造园一期12栋和润装备研究院李和勤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地图——上面标记着和润装备产品遍布全球的足迹。从长江抗洪救灾到西部的油田工地,从东南亚的港口到澳大利亚的矿山,这位沛县汉子的智能臂架装备已经走向了广阔世界。

“没有完美,只有更好”,这是江苏和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和勤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9年3月,他在徐州经开区大黄山街道办事处坡里村租赁了一个简易车间,创办了徐州和润起重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当时没有人想到,这家从不足300平方米的破旧小车间起步的企业,会在十余年后发展成为拥有80余项专利、产品供应全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微信图片_2025-09-24_150622_830.png

技术出身

创新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李和勤是技术出身,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先后毕业于徐州工程学院和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机械设计高级工程师,他拥有7项发明专利和76项实用新型专利。

“和而不同,润泽天下”是江苏和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和勤为企业确立的理念。这位1979年出生的企业家笑着说:“我名字中有‘和’,企业名中也有‘和’,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责任。”

2004年大学毕业后,李和勤先后在两家民营机械企业工作过。凭借着对“一技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坚定执着和“干一行 爱一行”的严谨态度,李和勤深耕于机、电、液的难题解决与机械产品研发经验的积累。正是这份不懈的努力,让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逐步崭露头角,分别担任过企业的产品研发工程师、技术支持部经理和公司副总经理。

对于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的优势在于对技术的深入了解和专业知识。在机械行业中,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往往能够把握市场和技术趋势,开发出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

创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需要的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技术出身的李和勤,深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从公司成立之初,他就定位于制造高品质、差异化产品,避开了低端竞争的“红海”。

从创业伊始,李和勤就选择了更难的整机研发与制造,而不是零配件供应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技术优势成为了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势在技术,决胜在市场,也让企业快速实现了从起重设备技术服务向智能装备制造的转型。

三级跳

从租赁车间到自建研究院

技术型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形成的专利技术、智能系统或数据模型,可构建难以复制的商业护城河。政府相关部门对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可以让市场需求与政策红利形成良性循环,也为技术创业者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创业之初,没有任何原始积累,2009年初,第一次厂房租赁,李和勤就选择了大黄山街道办事处坡里村的一个废弃的灯泡厂,第一个产品是臂架类的随车起重机。从刚开始李和勤就直接选择做主机,没有下料、结构制造能力,他就选择零部件外协。

李和勤说,当初创业能够成功,还得感谢时代给予的红利,那个时候,基础建设项目红火,工程机械类产品需求量大,利润率也高,可以说踏到了时代的浪潮之上。

随着资金积累,公司也进入了滚动发展阶段,生产制造车间先后搬迁到了大黄山街道办事处前王钢材市场院内,以及徐庄镇王桥村一家闲置的机械制造厂房,生产工艺、制造水平迅速提升。

梳理和润装备的发展经历,李和勤说,当时那真是一天当成两天干,每天不知道疲惫,带领共同创业的同事实现了三次关键跨越:

第一步是2009年至2012年,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取得国家起重机械制造资格,并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第二步是2018年至2019年,公司通过国家渔业船舶检验局及中国海事局工厂认可,销售额突破1亿元,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第三步是2020年至今,企业在贾汪区青山泉镇原荆台水泥厂投资兴建40亩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成立徐州和润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从生产型制造向创新型智造的转型。

“我们从租赁车间开始,到自建厂房,再到自建研究院,每一步都是逼出来的创新。”李和勤说,他特别感谢企业在前期的建设过程当中以及手续办理过程中,当地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得快速施工。

李和勤清晰地记得,他在青山泉镇装备制造园注册成立的徐州和润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在拿地当天就取得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施工许可证,是贾汪区当年第一个“拿地即开工”项目。

产学研用

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2021年,李和勤多了一个新身份——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挂职)。

“以前知识产权、特种设备和计量标准等有些地方是我的盲区,进入市场监管局工作以后,加深了认知上的深度。”李和勤坦言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挂职期间,他积极参与市场监管局日常工作,了解机关部门业务职能、工作流程。“心态上也发生了转变,以前是做企业主面向自己的企业,现在站在全局的高度,能够看到更多企业的运营和把控。”

这种双重视角让李和勤更加理解政企协同的重要性,也为他的企业管理带来了新思路。

李和勤的创业脚步,从未停歇。作为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校友会会长,李和勤尤其重视产学研合作。

2023年11月,“和润装备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2024年7月,“和润装备研究院—徐州工程学院产学研基地”成立。这些合作不仅为企业输送了人才,也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

“我们要支撑起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拥有和壮大,产出先进标准,产出核心技术,产出全新的非传统工程机械产品。”李和勤对研究院寄予厚望。

目前,和润装备研究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已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引擎。截至2025年6月累计获得80余项专利授权,产品涵盖液压起重设备、工业机器人、机械手等十余类系列100多个品种。

智造未来

从数字孪生到势能回收

面对未来,李和勤规划清晰: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势能回收再利用、沉浸式3D裸眼技术……这些前沿科技都已被列入企业研发方向。“5年内我们将工程机械的智能化、模块化、信息化、环保节能理念更深入地应用到产品研发中。”李和勤目光坚定。

创业期间,李和勤始终没有忘记提升自身的认知,先后到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丹麦等国学习先进的制造理念。在国内也参加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企业管理研修班,汇聚全球智识,引领未来创新。

从2009年到今天,李和勤带领和润装备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创业之路——以技术立身,以创新驱动,以产学研融合为特色。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创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行业的深耕与对技术的执着。

李和勤说,和润装备研究院的发展发挥“三个支撑”的作用:一要支撑起和润装备企业愿景的实现;二要支撑起现有企业、未来企业的发展成长;三要支撑起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拥有和壮大。

着眼未来,和润装备将在传动、液压、智能控制、结构强度分析、环保节能、新材料、新工艺试验研究及整机测试技术上,全方位突破发展,推动智能装备向绿色化、模块化、信息化全面升级。

“不忘初心,智造未来”,这不仅是李和勤的座右铭,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在徐州这片工程机械的沃土上,和润装备正像它的产品一样不断伸长臂架,触摸更远的天空。

李和勤的“臂”胜之道,是千千万万中国制造业创业者的缩影。他用一台台“铁臂”,托举起智造的脊梁;他用一次次创新,点燃了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从租赁车间到智造先锋,李和勤用16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臂”胜之路!

●徐商档案

◎姓名:李和勤

◎出生年月:1979年9月

◎企业愿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重型装备及智慧生产综合服务商

◎经营理念:诚信铸就品质 创新引领未来

◎企业主要成就:作为一家专注于智能臂架类产品研发与制造的创新型企业,和润装备自成立初,就定位于制造高品质、差异化产品。公司目前已获得80余项产品专利,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连续12年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已在石油、船舶、矿山、隧道、化工、军队等行业广泛应用,并已出口到东南亚、印度、澳大利亚、德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人物短评

技术人也应成为创业开拓者

王正喜

依靠自主创新,李和勤从租赁车间开始,到自建厂房、自建研究院,深耕臂架类智能装备行业,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之路。

16年前,李和勤租下废弃灯泡厂,揣着七项发明专利,把“和润”从三间破车间推向全球工地;16年后,他的智能臂架已插进长江、油田、澳洲矿山,也插进了中国智造的“脊梁”。

李和勤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技术信仰”做成“系统能力”。创业伊始,别人做配套赚快钱,他偏啃整机硬骨头;资金最紧时,仍把每年营收的20%砸进研发。三次跨越——高企认证、亿元销售、自建研究院,每一次都不是风口上的运气,而是把专利写成标准、把论文做成产品的结果。

2023年起,他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及产学研基地,让实验室里的公式在钢厂、油田、港口、船舶跑通“最后一公里”,也让自己从“老板”升格为“导师”。技术—产业—人才,被他串成闭环,这才是可持续的创新生态。

更难得的是,他始终保持“技术人”的纯粹与“企业家”的锋利。挂职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他把机关视角带回企业,把知识产权、标准、计量这些“软基础设施”做成和润的新护城河;面对未来,他又把数字孪生、势能回收、裸眼3D写进路线图,让“铁臂”长出“大脑”。在不少企业仍纠结“转型找死”时,他已把智能化、绿色化变成新订单的入场券。

李和勤的故事,是中国制造的微观样本:不靠资源、不靠政策套利,只靠对技术的偏执、对创新的耐心,把16年前的“不可能”变成今天的“必须”。当他的臂架一次次伸长,托起的不仅是重物,更是一个工程师对“更好”二字的无限逼近。


信息来源:2025年09月12日《徐州日报》05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