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商人物志】把“杆秤”炼成“国之重器”——记江苏百灵衡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文杰
发布时间:2025/9/7 9:21:33
“一台秤能有多传奇?它能称出万吨火车,也能称出国家战略的重量。”在徐州高新区钱江路的江苏百灵衡器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灵衡器”)车间里,总经理孙文杰指尖拂过最新下线的闪速炉失重秤,像在抚摸一段跨越90年的家族式工业记忆。
孙文杰带记者走进厂史馆,展台里的两件展品形成鲜明对比:左侧是一台锈迹斑斑的机械滚轮秤,右侧是闪耀着金属冷光的失重秤。“左边这台是我师傅的师傅做的,右边是我做的。中间隔了90年,但我们都做了同一件事——让中国人用自己的秤,称自己的粮、自己的钢、自己的矿。”
从以前的徐州衡器厂到如今的百灵衡器,企业名字变了、产品变了,但孙文杰心里的信念从未变过:“一杆秤,称的是重量,更是中国人的工业尊严。”
“一杆秤”的故事,“两代人”的情怀
机械秤,曾是徐州衡器厂的立身之本、看家本领。从1936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徐州衡器厂一步步成长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衡器企业之一,其生产的机械秤既能“称汽车”,更能精准称量火车载重,并注册了“百灵”牌商标。
新中国成立后,轻工业部开始归口管理衡器行业。1952年的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全国仅有15家国营衡器企业,其中,长春、沈阳、南京、徐州等度量衡厂规模较大,成为新中国衡器产业起步的基石。彼时的徐州衡器厂,更是徐州全市仅有的“三个半烟囱”之一。
然而,机械滚轮式皮带秤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少局限,如皮带输送机的长度、运行速度、物料负荷量等,都会制约它的使用范围。即便如此,机械滚轮式皮带秤在我国衡器发展史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生产和使用,不仅培养出第一批精通皮带秤原理、应用范围及安装调试的技术人员,更为后来电子皮带秤的研发与推广,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底子。
上世纪70年代初,特级战斗英雄庞振林来到徐州衡器厂担任厂长。在他的带领下,工厂研发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电子皮带秤,并主导起草了中国电子皮带秤的第一版国家标准。此后,在国家重点工程里,60%以上的计量设备都采用了徐州衡器厂的产品。
1980年,19岁的孙文杰进入徐州衡器厂。一次到上海宝钢进行技术交流时,他目睹了国外先进的电子衡器设备,对比之下,国内设备的差距肉眼可见。对于关键工业,如钢铁生产,电子皮带秤是不可或缺的设备,而当时国内基本上依赖进口,显然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和经济风险。正是这种经历,让孙文杰理解了老厂长庞振林的远见,也坚定了一个想法:徐州衡器厂必须主动转型,投资研发各类电子衡器产品的决心。
壮士断腕:改制用时间换“人心”
谁也没想到,曾经热闹的徐州衡器厂,会在数年后陷入“关厂”危机。1996年,徐州衡器厂账上的钱只够交两个月的电费。这个昔日“全国衡器八大厂”之一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已两年多,1000多名工人都在等着“散伙饭”。
为了挽救这家濒临倒闭的老厂,政府及组织部门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当时主管销售工作的副厂长孙文杰,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说实话,当政府领导真来找我,让我挑这个担子时,我有很多顾虑。我快40岁了,已经没有往日的激情。”
孙文杰没敢立刻答应——他清楚,一旦失败,自己不仅会辜负大家的期待,更会成为老厂“断代”的罪人。那晚,他独自走进车间,看着落满灰尘的机械秤,想起19岁进厂时老厂长庞振林的话:“衡器是工业的眼睛,眼睛瞎了,国家就得拄拐杖。”第二天,他签下了军令状:3年扭亏,否则主动辞职。
扭亏第一步,竟是“自断筋骨”。2002年,徐州衡器厂被列为徐州市首批改制试点企业,要求三年内裁撤冗员、轻装上阵。
改制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孙文杰回忆道:“1000多个人,就有1000多个想法,光工人安置这件事,我就花了3年多时间,把全部精力都投了进去。别人改制都在‘动刀子’裁员,我改制动感情。”改制期间,孙文杰做了一个“傻决定”:不裁员,用企业未来的利润逐年赎买职工工龄,把1000多名工人“温柔”地安置到新岗位上。
“改制的那几年,我们国家的钢铁产能从5亿吨到10亿吨的跨越,翻了一倍”,孙文杰的“慢动作”改制,让企业错失了这波黄金发展期,但也换来了一份最珍贵的财富:一支死心塌地的技术铁军。如今百灵衡器的98名职工里,超过一半是当年的老厂子弟,他们跟着孙文杰,从老厂走到新公司。
孙文杰的“以人为本”,不仅稳住了人心,更为百灵衡器留住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他们始终把百灵衡器当做家一样追随、拥护,更是百灵衡器再度腾飞、创造行业神话的关键。
技术突围:从“秤砣”到“芯片”的三级跳
在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中,计量是最根本的。就拿冶金行业来说,从采矿、选矿、烧结,到炼铁、炼钢、轧钢,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精准称重:现场称重、数据传输、后台实时监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利益不流失,生产流程不出错。
可长期以来,失重秤的关键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全球仅有1家公司掌握这项技术,该公司垄断国内外市场30余年,这直接导致国内铜冶炼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在冶金行业的快速发展中,闪速熔炼炉是铜冶炼的核心设备,原料配比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整个生产流程至关重要。失重秤能否实现国产化,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关系到国家战略资源铜的安全与否。研发高精度失重计量装置,成了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有技术,不一定赢;但没有技术,一定输”。孙文杰心里很清楚,这步棋必须走对。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我们搞失重秤是天方夜谭。”孙文杰告诉记者,“不光行业里的人、客户泼冷水,就连公司内部的员工,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是‘痴人说梦’。”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面临的局面,和几十年前老厂长研发电子皮带秤时何其相似——同样的不被看好,同样的孤独前行。
6年时间,团队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了研发上:前4年,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后2年,进行了2000多次实物实验,终于,百灵衡器的“闪速熔炼炉用高精度失重计量装置”成功下线:计量精度从国外设备的±2%提升到±1%,螺旋转子寿命从5个月延长到12个月,而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百灵衡器,也成了全球唯二能量产该设备的企业。
经权威部门认定,百灵衡器生产的失重计量系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各项指标全面超越国外技术,彻底解决了长期依赖进口设备的“卡脖子”问题。2023年,百灵衡器的“闪速冶炼大型长寿命高精度失重称量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如今,百灵衡器在国内失重秤市场的占有率超过90%,产品还出口到近10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江西铜业、中色大冶等行业龙头企业,都用上了百灵衡器的失重秤,每秒能精准控制5吨铜精矿的流量。仅这一项,中国每年就能少浪费铜精矿数10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铜矿的年产量。
孙文杰的办公室里,挂满了专利证书:85项专利、8项发明专利、2项PCT国际专利。“这些不是用来炫耀的荣誉,而是‘门票’——让中国衡器有资格参与全球标准制定。”2023年,由百灵衡器主起草的电子皮带秤国家标准升级发布,孙文杰本人被增补为中国衡器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炼铜能用,炼铁行不行?3年前,经科技部门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带领团队在百灵衡器设立“院士工作站”,发力主攻对钢铁行业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闪速炼铁技术。科研团队将与百灵衡器共同搭建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领衡器行业高质量发展。
90年风风雨雨,百灵衡器始终坚持对技术的敬畏、对创新的坚持,证明了在产业变革和长期积累中获得机遇的重要性。两代厂长的坚持,两款中国衡器行业划时代意义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把威胁国家战略安全的潜在风险消弭于无形。这,或许就是“国之重器”真正的分量。
●徐商档案
◎姓名:孙文杰
◎出生年月:1961年11月
◎企业愿景:国内衡器研发、制造与技术最佳服务商
◎经营理念:团队精神 品质保证 合作共赢
◎企业主要成就:作为国内最早的衡器厂之一,百灵衡器是中国电子皮带秤的先行者。上世纪80年代,该公司研制出中国首台电子皮带秤并主起草首版国家标准,填补闪速熔炼用高精度失重称量关键空白。企业参与了2项国家标准制定,其中主起草GBT/T/7721-2007《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电子皮带秤)》、参与起草GB/T15561-2008《静态电子轨道衡》,累计获专利85项;主导产品闪速熔炼用失重计量控制系统设备荣获2023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占全国细分市场19.17%份额。
●人物短评
一杆秤,称的是重量更是尊严
王正喜
一杆称,称重量,也称人心;称产业,也称家国。孙文杰用40年光阴,把“杆秤”炼成“国之重器”,也把自己锻造成新时代产业报国的鲜活样本。
青年入厂时,他第一眼看到的是差距——上海宝钢车间里,进口衡器闪着冷光,映出的是中国工业的短板。那一刻,振兴民族衡器的火种在他心中点燃。
中年受命时,他面对的是“账上只剩两个月电费”的烂摊子。在别人忙着“动刀子”裁员时,他选择“动感情”留人:用企业利润逐年赎买职工工龄,把1000多名工人温柔送进新岗位。3年时间,他错失钢铁产能翻番的黄金期,却换回一支愿意跟着他“打硬仗”的技术铁军,也守住了一座城市的工业温度。事实证明,比发展速度更难得的是人文温度,比企业利润更珍贵的是员工信任。
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那就用“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韧劲去攻关。6年、2000次实验,他把失重秤精度从±2%提升到±1%,寿命从5个月延长到12个月,成本压到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终结了国外三十年的垄断。如今,每秒5吨铜精矿的流量被精准“拿捏”,中国因此少浪费一座中型铜矿的年产量。85项专利、2项PCT国际专利,是他交出的“门票”——让中国衡器第一次坐到了全球标准制定的主桌前。
孙文杰常说:“衡器是工业的眼睛,眼睛瞎了,国家就得拄拐杖。”一句话,道尽了他的“衡器观”:小产品连着大战略,小秤砣压着千斤担。从电子皮带秤到高精度失重秤,再到闪速炼铁,他把每一道技术难关都当成“卡脖子”的咽喉去打通,把每一次产业升级都当成“国之重器”的淬火去锻造。
在一些人忙着追风口、造概念的时候,孙文杰选择做“慢变量”。用时间换人心,用坚守换突破,用家国情怀换产业尊严。这杆“中国秤”,称出了中国制造的重量,也称出了一个企业家的精神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