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商人物志】在资源与机遇的浪潮中,做个清醒的冲浪者——记赛伯乐投资集团区域合伙人、江苏领英科技园管理集团董事长刘飞

发布时间:2025/8/27 15:23:25

在云龙区淮海金融大厦11楼,总有一盏灯亮到深夜。灯下,是摞满文件的办公桌,一部手机、三地园区、多方协调,电话一个接一个,节奏快却有条不紊。

他叫刘飞,赛伯乐投资集团区域合伙人、江苏领英科技园管理集团董事长。他的身份不断切换:园区运营者、资源链接者、创业陪跑者……

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在资源与机遇的浪潮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冲浪者”。不做随波逐流的观望者,也不做精于算计的交易者,他选择以开放为帆,以利他为舵,把每一次转型都变成生长的契机。

从教培投资人到科技园掌舵人,再到数据标注产业的布局者,刘飞的每一步,都不追逐风口,却总能在风口到来前,悄然布好局。这背后,是一套属于他的生存哲学。

微信图片_2025-09-02_152431_800.png

A“像海绵一样从身边汲取营养”

“办公室装修不必豪华,敞亮就好。真正重要的是电脑和网络设备。”最近,刘飞正在为推进与苏州核数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而忙碌。

他的手机突然震动,是合作伙伴发来的消息:他们在重庆组建的数据标注团队,一年内已迅速扩张至近千人规模。刘飞笑着转发给团队:“看看人家的效率,咱得学。”

这种对“养分”的敏锐感知与主动汲取,早在十多年前的英国贝德福德大学校园里便已悄然萌芽。

2007年,刚上大一的刘飞正赶上英国教育部推行商科教育改革——无论是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还是会计专业,所有商科学生都必须在大一大二修完商科所有相关基础课程。

“每天都像赶场子,上午算资产负债表,下午练公关演讲。”他感慨道,“正是那段经历让我明白,商业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一张环环相扣的网。”

更让他耳目一新的是英国课堂上的创新氛围。老师鼓励头脑风暴,不设标准答案,也从不轻易否定任何想法。“没有‘这不可能’,只有‘怎么实现’。”这种开放包容的思维模式,深深影响了他日后的管理风格。

如今,他带领着一个15人的核心团队,运营着徐州3家园区。他倡导自主协作、各展所长,甚至允许成员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现在谁想周末来加班,还得提前跟大家‘预约’——只要任务按时完成,我不想侵占他们的私人时间。”

一次偶然的打工经历,也成为他成长的重要“养分”。留学期间,他曾为一位拥有百人企业的英国企业家担任中文教师。每次授课,对方总爱聊起企业管理与人生哲学。一句“企业做大未必幸福,赚钱多也不等于生活更美满”,深深触动了刘飞。

“我当初选商科,就是想多赚钱,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这位企业家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商人应该务实、清醒,追求可持续的价值。”这一观念,后来贯穿了他每一次创业抉择。

回国后,刘飞并未停下学习的脚步。“这几年做企业孵化,就像突然打开了水龙头,全国各地的产业经验‘哗哗’地往里灌。”如今,江苏领英科技园管理集团累计为500多家企业客户提供服务,共培育和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7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获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每一个成功孵化的企业都仿佛是他过去所吸收“养分”的具象化生长。

“我的社会经历是我最重要的老师,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位伙伴,都给了我宝贵的启发。”正是这种如海绵般持续吸收、不断转化的能力,让刘飞的职业轨迹看似出人意料——从教培行业起步,转向企业孵化,再到如今深耕数据标注领域,却始终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刘飞的成长之路,是一场持续学习与跨界融合的旅程。他不依赖天赋或运气,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汲取每一段经历的精华,将外界的“养分”转化为内在的成长动力。这种像海绵一样的学习力,正是他在多变时代中不断破局、稳健前行的核心密码。

B“有一些事情,是需要无条件去做的”

为了给初创企业提供更友好的成长环境,刘飞在赛科工场创新中心专门开辟出100多平方米的空间,打造了一个设施齐全的共享办公区——桌椅、网络、电源一应俱全,企业拎包即可入驻。

不久前,一位初创公司创始人满脸焦虑地找到他:“我们正急着找办公室,不知道你们这边租金能不能给点优惠?”刘飞直接免了全年租金:“你把省下的钱拿去开拓客户、打磨产品,将来企业做大了,比这点租金有价值得多。”

创始人有些激动:“我们找了好几圈,其他地方要么就只能给一两个工位,要么就是只能给少量的减免,你们是唯一同意给我们全减免的。”刘飞却摆摆手说,有些事,是不需要讲条件的。得与失,不能算得太细。

这样的“无条件”,在他的创业史里不算少数。早年从事教培行业时,面对同行靠营销噱头快速扩张,他始终坚守底线。“教培是良心活,家长把孩子交给你,是信任,不能让信任打了折。”他坚持教学质量为先,宁可慢一点,也要走得稳。

后来转型做科技园区运营,他把“不计较眼前得失”写进了管理哲学。有企业缺技术,他主动从自己的资源网络中牵线搭桥;有团队缺资金,他帮忙对接投资人,从不提“回报”二字。“我不图他们给我什么,企业好了,园区自然繁荣。”在他看来,园区不是房东,而是生态的共建者。

他常打一个比方:“做园区就像种果树。你天天盯着树什么时候结果,反而会焦躁、拔苗助长。你只需按时浇水、施肥、除虫,把该做的事做到位,果子自然会结出来。”

截至2024年底,江苏领英科技园管理集团运营园区企业纳税总额约6312.72万元,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500多个。这些数字背后,是他陪着企业跑审批、找资金、拓市场的无数个日夜。

这种逻辑在这次的数据标注项目里体现得更明显。为了让项目顺利落地云龙区,他跟平台公司磨了一个多月的场地装修方案。对方起初只想“简单装个公共区域”,刘飞却坚持:“办公区也得做基础装修。”

“企业进来就能办公,之后再招引其他数据标注产业的相关企业就非常有优势。”刘飞解释道,“很多企业刚起步,最怕的就是前期投入太大,业务还没成型,装修钱就砸进去了。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轻装上阵。”

最终,双方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为后续产业聚集打下坚实基础。

“别做‘算盘精’,要做‘播种人’。”这是刘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真正的共赢,不是精打细算的交换,而是愿意先付出、先托举,把生态的土壤先养肥。园区里的不少企业负责人感慨:“刘总给的不只是优惠,更是一份敢闯敢试的底气。”

C“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刘飞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来自天南海北的“跨界联系人”:有苏州的智能制造专家,有重庆的数据标注团队负责人,有英国的留学同学……每个联系人都是一个资源节点,串起来就是一张网。这张网,正是他最核心的竞争力。

回望从教培行业转型的那段经历,刘飞曾深刻反思:“在教培领域,我更多是个投资人,对教学本身并不精通,没有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那么,他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是留学英国时锤炼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从小在徐州沛县成长所养成的“接地气”特质。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既能和研究员坐下来聊技术细节,也能跟烧烤摊主唠家常、谈生意。”

正因如此,他逐渐积累起一个活跃而多元的人脉圈。在他的“有志青年”朋友圈里,聚集着40多位来自上海、重庆、嘉兴等地的企业家。每次线下聚会,不仅是交流情感,更多的是碰撞思想、共享资源,他总能从中捞到“干货”。

“我现在会有意识地结识一些优质企业,再通过他们链接到更多同行或上下游伙伴。资源是链出来的,不是等来的。”刘飞说,“只有不断打通新节点,池子里的水才会活起来。”

正是这种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让他赢得了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分公司的青睐。对方考察了十多家运营商,最终选了他这个“徐州来的团队”来运营一个即将落地南京的园区。

“他们说,‘南京本地的孵化器未必有我们需要的资源,而你能把全国各地的产业资源嫁接到南京,这才是我们要的’。”刘飞自豪地说。

如今,这一核心优势正无缝赋能他即将落地的数据标注项目。在前期调研中,团队发现:徐州并非没有数据标注基础,过去也曾有企业尝试,但大多因“订单不稳定”而难以为继——旺季订单爆满,需紧急扩招;淡季无单可做,员工流失,最终资金链断裂,项目夭折。

“问题不在技术,而在生态。”刘飞一针见血。而他的解法,正是依托多年积累的资源网络:“我们可以为本地标注公司持续导入稳定订单,确保业务不断流。有了稳定的活儿,企业就能稳住团队、控制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这,就是他的底气,不在于资本、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连接”——连接人、连接资源、连接机会。

在他看来,真正的竞争力,不是独善其身,而是成为他人不可或缺的“连接枢纽”。当别人还在比拼硬件和价格时,他早已用一张无形的网,织就了最坚固的壁垒。

刘飞不是风口上的追逐者,而是价值的深耕者。他不急于定义成功,却在一次次“无条件”的付出中,构筑起可持续的共赢生态;他不迷信资本与规模,却用一张由信任与资源编织的网络,撬动了远超自身体量的产业能量;他始终像一块海绵,在时代的潮水中吸收养分,也像一位清醒的冲浪者,踩着波峰浪谷,稳稳前行。

从一间教室到一座园区,从一个人脉节点到一个产业生态,刘飞用行动诠释了一个新时代创业者的底色: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一时的优势,而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利他共生的格局,以及在不确定中锚定方向的定力。

●徐商档案

◎姓名:刘飞

◎出生年月:1986年12月

◎企业愿景:促进创新、助力创业

◎经营理念:践行“基地+基金”“投资+孵化”的经营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创业服务和投融资支持

◎企业主要成就:江苏领英科技园管理集团致力于构建全周期创新生态发展平台,专注于科技园区、孵化器、加速器以及风险投资基金运营,是国内领先的产业链孵化运营商和产业发展服务集团。目前正在运营的园区包括徐州赛伯乐双创云城、赛科工场创新中心、江苏沛县科创网络创新中心。徐州赛伯乐双创云城先后获批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省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侨联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市级跨境电商孵化基地、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市级特色创新产业园;江苏沛县科创网络创新中心获批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2024年底,集团运营园区企业纳税总额约6312.72万元,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500多个。累计培育和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7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获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园区共引进重点人才4人,全年共举办双创活动30余场,有效推动了园区的创新创业氛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物短评

在激流中锚定方向

邓璇

创业如激流,奔涌不息,裹挟着机遇与风险。有人追逐风口,有人精于算计,而刘飞选择做一名清醒的“冲浪者”。他不随波逐流,也不短视交易,而是以开放为帆,以利他为舵,在资源与机遇的激流中稳稳前行。

从教培投资人到科技园掌舵人,再到布局数据标注产业,刘飞的每一次转型都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步步为营。他的成功密码,不在资本堆砌,也不靠风口投机,而在于一种持续生长的能力。从英国留学的多元训练,到跨行业转型中的不断学习,他始终保持着“海绵心态”,主动吸收、积极连接。他不囿于单一领域,而是主动链接跨地域、跨产业的资源,将碎片信息整合为系统认知,从而在教培、园区运营、数据标注等多条赛道上稳健拓展。

在短期收益与长期生态之间,刘飞选择将“利他”作为自己的价值之锚。免租金扶持初创企业、为入驻企业牵线资源、坚持生态共建而非短期盈利……这些看似“不计得失”的举动,实则构建起深厚的信任网络。正是这种拒绝零和博弈的格局,让他建立起抵御风浪的坚固堤坝,也让合作方愿意与他同舟共济。

刘飞的清醒,在于他深知:真正的商业价值,不是短期收益的计算,而是长期生态的构建;真正的竞争力,不是技术或资本本身,而是让人愿意与你连接的信任与能力。

不盲从,不短视,不自我设限。刘飞用持续学习的能力校准航向,用利他共生的格局加固船体,用锚定方向的定力穿越激流。他不仅是自身事业的掌舵人,更是区域产业生态的筑路人,在浪潮中稳稳前行,也为更多追梦者点亮了方向。


信息来源:2025年08月26日《徐州日报》06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