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商人物志】白手起家,百炼成钢——看八方钢构董事长王军的创业故事

发布时间:2025/8/13 15:10:16

在泉山经济开发区,江苏八方钢构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焊花飞溅,机器轰鸣。董事长王军身着蓝色工装,穿行在钢构件之间,目光专注地审视着每一道焊缝。48岁的他,面容已刻上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那份对事业的执着与热忱,一如26年前那个怀揣梦想的山东青年。

从借来的5000元到年产值超10亿元的行业标杆,从600平方米的租用厂房到近200亩的自有现代化产业基地,从依赖人工焊接到运用智能机器人高效作业,秉持诚信经营、求稳求实的创业理念,王军用汗水、智慧、诚信和担当带领企业成就一方天地。

微信图片_2025-08-19_151043_772.png

创业维艰:钢铁丛林中的求生之路

1999年的徐州,网架产业正值鼎盛,“网架之乡”的美誉吸引着无数淘金者。22岁的王军站在人生岔路口:一边是国企稳定的工作,一边是想自己干一把的冲劲。“网架既有工厂制造的精密,又有现场施工的恢弘,更兼具建筑的艺术之美。”王军回忆道,“那种复合的魅力让我无法抗拒。”敢闯敢拼的他,毅然选择了布满荆棘的创业路。

创业的启动资金是第一道难关。凭借诚信与人品,王军从亲朋好友处东拼西凑借来5000元,注册了“徐州方程网架厂”的营业执照。之后又历经艰辛,筹集到5万元启动资金,在租来的600平方米厂房里,准备大干一番。

市场远比想象中残酷,年轻的面孔也没有信服力。“那时徐州有很多实力雄厚的国企和民企,我们毫无竞争力。”王军坦言起步的艰辛,“但再难也要坚持,一定要让公司转起来!”他迅速调整策略,将目光投向全国。终于通过客户委托加工牡丹江第二发电厂网架构件,承接了第一个订单。王军兴奋地带领十几名工人吃住在厂里,盯进度、抓质量,白天黑夜连轴转。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高质量完成交付,赚到了第一桶金。王军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还清所有创业借款。诚信,成为他商业版图的第一块基石。

当时,他一人身兼数职,既是业务员,又是技术员,更是管理者,经常奔波于各个工地,向每一个可能的客户介绍自己的团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1年,一份来自温州的订单如同甘霖,让公司重获生机。靠着全国各地的零星订单和始终如一的优良品质,徐州方程网架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顽强地扎下了根。

质量立命:不折不扣执行国家标准

走进八方钢构现代化生产车间,“质量是生命线”的标语赫然在目。这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王军用坚守铸就的企业灵魂。他说自己是个“胆大心细”的人——战略上敢想敢拼,细节上则近乎苛刻地较真。

“控制质量的唯一手段,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标准。”王军的声音斩钉截铁。这种对标准的敬畏贯穿于设计、制作、安装、维护的每一个环节。作为董事长,他坚持每周至少一次深入生产一线巡视。一次,他发现一批构件除锈不够彻底,没有达到规范要求。有工人建议:“喷漆后就看不出来了。”王军当即严厉制止:“这不是看不看得出来的问题,而是实打实的质量隐患。在八方,绝不允许!”他深知,不按照工艺标准生产,无论如何也生产不了合格的产品。

部分一线工人对质检人员有抵触情绪,认为他们是在“找茬”。王军没有采取简单的惩罚措施,而是创新性推出质量周活动,举办职工技能大赛,将枯燥的质量标准转化为生动的竞赛和培训。工人们通过亲手操作、相互比拼,深刻理解了质量的重要性。一位老焊工说:“以前总觉得质检是挑刺,现在明白了,他们是在帮我们把饭碗端得更稳。”

这种对质量的极致追求,尤其体现在对隐蔽工程的严控上。在大型钢结构安装中,那些被外层覆盖、难以直观检查的部位,王军要求必须执行最严格的检验程序。“看不见的地方,更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022年11月,八方钢构以令人信服的质量实力,成功通过网格结构(螺栓球)特级、(管桁架、焊接球)一级资质评定,成为徐州地区唯数不多拥有全部三项网格结构顶级资质的企业,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石。

质量带来的效益在行业寒冬中尤为凸显。2024年,当众多钢结构企业因订单锐减而被迫停产时,八方钢构的生产车间却热火朝天,焊花四溅。王军平静的语气中透着自豪:“这就是质量的效应。客户是奔着我们质量来的。”即使在2025年市场环境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下,八方钢构上半年业绩依然逆势飘红。王军对此总结道:“我们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强的,但我们必须努力成为质量最好的。这是八方生存的根本,也是我们穿越行业周期的底气。”

创新驱动:从“制造”迈向“智造”

王军深知,躺在功劳簿上注定被淘汰。2006年,当公司逐渐在网架行业站稳脚跟时,王军敏锐洞察到单一网架业务的局限。“必须突围,走多元化、高技术之路。”在充分调研和积累实力后,他果断投入200万元引进钢结构生产线,并申报钢结构三级资质,将公司更名为“江苏八方钢构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公司业务版图拓展至管桁架、轻型钢结构、重型钢结构等钢结构全部应用产品。这次转型,为八方钢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2年公司合同额首次突破一亿元大关。

一路走来,王军对创新的热情从未止步。在八方钢构生产车间,一台灵巧的移动焊接机器人正高效精准地作业,这是公司合作研发的全国首台钢构移动焊接机器人。王军介绍:“一台机器人能替代2—4名熟练焊工。它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和作业风险,更重要的是质量稳定有保障。”这台融合了焊接工艺智能数据库、高精度空间定位等技术的机器人,不仅重塑了八方钢构自身的生产模式,更引领着整个行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技术创新的高度决定了市场的广度。八方钢构主持建成的“双跨276米网架整体滑移”工程,一举填补了国内大跨度空间结构滑移技术的空白,入选中国钢结构协会杰出工程案例。由八方钢构承建的晋城市丹河新城体育综合楼项目,凭借创新的结构设计和精湛的施工工艺,成功斩获“中国钢结构金奖”。

凭借精益求精的技术实力和创新步伐,王军带领八方钢构叩开了国外市场。2017年,八方钢构承接了马来西亚(马中)关丹工业园350万吨钢铁项目B型化场网架工程。该工程体量庞大、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面对异国他乡的复杂环境和严苛标准,王军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自此,八方钢构的国际业务突飞猛进,产品远销印尼、菲律宾、泰国、哈萨克斯坦、萨摩亚等十几个国家,承建了包括萨摩亚青年妇女活动中心在内的多个标志性项目。

在徐州,八方钢构的钢铁筋骨更是撑起了城市的天际线:充满童趣的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气势恢宏的徐州宗申电动车一期厂房、现代感十足的徐州金龙湖环廊、繁忙的徐州地铁2号线物资市场项目以及城市商业地标金鹰二期……这些地标背后,是八方钢构持续创新的技术支撑。公司不仅主导制定了《空间网格结构球型节点技术要求》等两项国家标准,更在2024年投建了覆盖整个厂区的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达500万千瓦时,大幅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践行着绿色发展的承诺。

奉献担当:钢铁脊梁下的赤子情怀

从寂寂无名到行业翘楚,王军始终没有忘记创业的初心和肩上的社会责任。作为泉山区人大代表,他视“回报社会”为企业家天然的使命。

“八方钢构能生存发展,离不开员工们的汗水和智慧,离不开客户们的信任,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王军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当员工生病住院或家中有红白喜事,王军只要得知,必定上门慰问;每逢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细致入微的关怀总是如期而至。“王总记得我们很多人的名字和家里情况,在这里干活,心里暖,有奔头。”一位在八方工作十余年的老员工感慨道。

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王军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他不仅主动钻研行业前沿知识,而且连续十余年积极组织“金秋助学”活动,慷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圆梦。公司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深度合作,设立了“八方钢构专项奖学金”,激励莘莘学子钻研技术、立志成才。

2020年,“八方众志应急救援队”正式成立。这支由公司技术骨干和资深工程人员组成的队伍,多次在发生钢结构厂房、场馆坍塌等事故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参与专业救援,为挽救生命和减少财产损失贡献了“八方力量”。当被问及成立救援队的初衷,王军说:“我们做钢结构的,最懂它的筋骨。当危险发生,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冲在前面,用专业知识去救人。”

秉承着“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用心服务、共创未来”的企业精神,王军带着500余名员工,正沿着“产业一体化、产品多元化、业务国际化”的航向,破浪前行。

打造“国际最具竞争力钢结构企业”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因为王军深信:“钢铁的强度源自千锤百炼,而一个企业的真正高度,则由其产品的质量、创新的锐气和对社会的担当共同铸就。”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王军仍将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淬炼,续写奋斗者的故事。

●徐商档案

◎姓名:王军

◎出生年月:1977年6月

◎企业愿景:钢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

◎经营理念:为员工谋福利、为客户创价值、为社会作贡献。

◎企业主要成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理事单位,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单位,先后获得“江苏省平安企业”“工业企业十佳企业”“先进制造十佳企业”“中国钢结构协会技术创新奖”“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徐州市质量奖”“徐州市重点工程先进集体”“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江苏省建筑钢结构行业30强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钢结构金奖”等荣誉称号。

◎个人主要成就:2011年12月,获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杰出人物;

2022年7月,获江苏省钢结构行业优秀企业家;

2021年1月起,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质量安全鉴定专业委员会专家;

2023年3月起,任徐州市企业首席质量官协会副会长;

2023年10月起,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2023年10月11日起,任徐州市泉山区总工会副主席,泉山区工商联副主席、建筑金属协会副会长;

2024年9月起,任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商会会长;

◎社会影响:专注于钢结构应用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一体化发展,产品广泛应用于机场、高铁站、地铁站、大型场馆等领域,产品出口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哈萨克斯坦、萨摩亚等十几个国家。国内首例采用网架整体滑移施工法(双跨276m),研发了全国首台钢构领域移动焊接机器人,参与制定《空间网格结构球型节点技术要求》等两项国家标准,年生产钢结构构件10万吨。

●人物短评

有温度的钢铁人生

王春元

在徐州这片工业热土上,王军用26年时间书写了一段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这个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却处处彰显着最朴素的真理:创业维艰,靠的是“胆大心细”的魄力与“诚信为本”的坚守;企业长青,根基在于对“质量生命线”近乎偏执的守护;勇立潮头,离不开“创新求变”的敏锐与“敢为人先”的胆识;而成就的高度,最终由“回报社会”的担当与“造福一方”的情怀来丈量。

面对创业初期的艰难,正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王军在钢铁丛林中杀出一条血路。

这条路为何能走得久、走得稳?是因为王军将“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刻入企业基因,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不是简单的偏执,而是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唯有质量才是穿越经济周期的“硬通货”。八方钢构订单逆势增长的事实,印证了这一理念的前瞻性。

无论是“双跨276米网架整体滑移”技术的突破,还是全国首台钢构移动焊接机器人的研发、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王军始终引领着行业不断转型升级,在扎实的行业积累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上,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军的社会担当。从十余年坚持金秋助学、设立专项奖学金到成立应急救援队,他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展现了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钢铁本硬,王军却让它有了温度;市场本冷,他却把人心焐热。高质量发展,说到底就是“高”在标准,“质”在人心。王军用实干证明:把质量刻进产品,也刻进良知,才是真正的“大国工匠”。


信息来源:2025年08月13日《徐州日报》04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