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商人物志】徐州达一重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娥20多年专注一件事——“把液压机做好,做精”
发布时间:2025/7/4 9:51:33
6月28日上午8时,记者来到位于徐州工业园区的徐州达一重锻科技有限公司,传达室师傅对记者说:“从旁边的楼梯上二楼吧。”上了二楼,董事长马金娥已在办公室等候。两间装饰普通的办公室,外加半间用于休息的小房间,这就是马金娥平常工作的地方。
马金娥今年58岁,每天准时上班。“公司自主研发的重型数字化快锻液压装备荣获2024年江苏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儿子高仕恒刚刚获得‘徐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信心不减、创新不懈。”马金娥说,在国内数字化液压快锻装备特定细分市场,徐州达一重锻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回顾马金娥的创业经历和企业的发展历程,看到的是一名创业者敢于挑战困难,勇于创新发展的奋斗故事。当原徐州锻压设备厂车间主任马金娥放弃国企“铁饭碗”,带着4名工人创办锻压设备厂;当她在租来的简陋厂房里写下“诚信立企”四个大字时,没人能想到,这个曾骑着三轮车送货的普通女工,日后会带领企业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实现进口替代,成为国产高端锻压装备的生产者。
30万元建厂,3年跑了26万公里
创业,到底有多难?马金娥说:“2002年初成立了徐州众诚锻压设备厂,注册资金是借了一大圈亲朋好友才凑齐的。名为工厂,实际上主要是以维修、改造和贸易业务为主。”
2005年在鼓楼工业园租地建厂,厂名由原来的徐州众诚锻压设备厂,改为徐州达一锻压设备厂,这意味着工厂开始步入自主生产设备的新阶段。此时,马金娥手里只有30万元的启动资金。
为了尽快把工厂建起来,马金娥从哥哥那儿借来图纸,自己带领创业团队挖地基、立柱子。想生产锻压设备就必须有镗铣床,手里没钱怎么办?好在客户被她的创业激情所感动,价值数百万元的加工设备,让她支付首付款后,即可提货使用,后续按月分期支付剩余款项即可。就这样,马金娥把工厂建了起来。
没有客户,马金娥买来全国机械行业通信手册,按照上面的单位地址,写了几百封信,介绍自己企业,寄往全国各地,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等待回信。
马金娥说:“公司第一个整机客户是自己的老客户,这个客户之前经常在公司购买配件,在知道他们开始自行生产整机设备之后,非常相信公司的设计能力和产品质量,直接订购了整机。”如何拉住回头客,马金娥总结了两点:一是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满足客户的需求;二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字,就是“诚信”,诚信经营是创业者的生命线。
为了方便跑客户,马金娥2004年购买了自己的第一辆小汽车——别克赛欧,到2007年,3年时间就跑了26万公里。谈起创业的艰辛,马金娥说,创业初期尽可能省吃俭用,2009年之前就没住过旅馆,累了就把车停在加油站休整一下,然后继续赶路。
马金娥回忆说,有一次她去客户那里拿货款,凌晨5点钟从徐州出发,先到山东潍坊,再去河北文安,接着再往湖北襄阳赶。第二天早上5点钟左右,来到客户的工厂门口,怕耽误人家睡觉,一直等到7点多钟才联系客户。拿到货款后,再马上赶回徐州,一天跑了几千里路。
在那段繁忙而艰苦的日子里,马金娥靠着诚信和智慧,靠着大家团结一心,企业成立第一年就做了2000万元的订单。记者问马金娥:“您那时如此拼命地工作累不累?”她笑着说:“累,并快乐着。”
一路拼搏,从中小设备到万吨重锻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达一锻压逐步成长为集液压机科研、开发、生产、贸易于一体的大型专业设备制造企业。公司于2010年成功获批设立徐州市重型压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谈及后来为何到徐州工业园建设新厂房,马金娥说,2011年底,一位客户向她提出,能否加工一台1万吨的锻压设备?而此前,公司生产的最大吨位锻压设备也只有8000吨。她意识到,厂房50吨的龙门吊,以及空间布局,已经满足不了万吨锻压设备的生产需求。
经过多方考察,2012年,马金娥选择到徐州工业园重建新厂。新工厂占地200亩,3个大车间,厂房单层高度36米,单跨36米,起吊可达260吨,除了能满足万吨锻压设备生产要求外,还预留了发展空间。搬迁之后,企业也正式定名为徐州达一重锻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在研发新型锻压装备时,从压机参数的制定、结构的选型与设计、有限元模拟分析与结构优化、液压与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到大型铸锻件的材料成分与性能、加工及热处理工艺以及设备运输、安装工艺、调试都面临挑战。
为攻克这一系列技术难关,马金娥推动公司研发中心与清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进行了长达3年的持续攻关,累计报废了37套模具。最困难时,为了给工人发工资,马金娥把房产证都抵押给了银行。但压力就是动力,经过不懈努力,研发团队通过高频响应液压控制、拓扑优化结构设计、智能运维系统三大创新,最终实现了重型快锻装备“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突破。
企业迁到新址,新上了捷克斯柯达落地镗铣床、重型数控车床、大型退火炉等关键设备几十台套,大大提升了生产加工能力。2015年,随着新厂房投用,新生产线也同步启用,为达一重锻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细分市场,用创新拼出一片新天地
在马金娥的带领下,徐州达一重锻科技有限公司不断挑战自我,公司从汽车工业钢轮、铝轮锻压生产线起步,逐步拓展到航空级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高端金属材料快锻生产线、石油化工高颈法兰一次模锻成型生产线等多个领域,产品涵盖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等多个行业。
大型锻件生产属单件小批量,非标产品多,工件重量大,加工精度要求高,生产周期长。对此,马金娥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她带领团队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成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为自主研制重型数字化锻压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
达一重锻研发的重型数字化快锻液压机,被认定为2024年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该设备锻造频率可达到120次/分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特种合金锻造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材料锻造温度区间窄、难变形和容易脆裂等技术难题,让更多轻质量高强度材料批量应用成为可能,大力推动了相关产业关键零部件应用技术的创新。
除了技术创新,马金娥特别注重定制化服务,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方案,让“大块头”干出“绣花活”。
达一重锻深耕数字化液压机细分市场,现在可以生产32个系列、1000余种液压机产品及成线配套自动化装备,成为宝钢集团、徐工集团、中国中车等知名企业的供应链单位,产品覆盖全国各省市及海外30多个国家,服务客户超1000家,销售液压机及配套产线超1500套。
如今,达一重锻的产品已经远销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产品越销越远,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
从本土到全球,从传统制造到创新研发,马金娥说:“就像我们研制的万吨液压机——压力越大,锻造出的部件越强。制造业要耐得住寂寞,20多年我们只专注一件事:把液压机做好、做精,替代更多进口设备,让中国锻压装备拥有更可靠的自主产业链。”
从普通女工到行业标准制定者,马金娥用半生时光诠释:在快时代做慢产业,用笨功夫练真本事。这或许正是中国制造穿越经济周期的最强韧性所在。
●徐商档案
◎姓名:马金娥
◎出生年月:1967年11月
◎企业愿景:致力成为成型装备领域技术先驱
◎经营理念:质量至上,客户为本,以高素质的员工、优质的服务、高质量的产品,竭诚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
◎企业主要成就: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链数字化液压机环节,产品属先进工业母机,是国家标准《锻压机械安全技术规范》主要起草单位,自主研制的重型数字化快锻液压装备获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及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人物短评
在『笨功夫』中锻造中国制造的韧性
王正喜
在传达室师傅的一句“从旁边的楼梯上二层楼吧”之后,来到了徐州达一重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娥的办公室。这位58岁的女企业家,至今仍保持着与员工一样的作息时间。
2002年,马金娥放弃国企“铁饭碗”,带着4名工人创办锻压设备厂,30万元启动资金、租来的简陋厂房、自己动手挖地基立柱子,这些细节勾勒出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的创业图景。更令人动容的是,她买来全国机械行业通信手册,手写数百封信自我推销的执着;24小时驱车几千里讨要货款的坚韧;以及3年跑了26万公里开拓市场的拼劲。这些“笨功夫”背后,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创业精神。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今天,马金娥的“笨功夫”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她带领团队与高校合作,3年报废37套模具,甚至抵押房产发工资,最终攻克万吨锻压设备技术难关。这种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死磕技术的精神,让企业从汽车轮毂生产线拓展到航空钛合金锻造,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研发的重型数字化快锻液压机锻造频率达120次/分钟,解决了特种合金锻造的世界性难题,这种在特定领域实现进口替代的突破,正是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的典型路径。
马金娥说:“制造业要耐得住寂寞。”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制造的深层哲学。在资本追逐快钱的时代,仍有一批企业家甘坐冷板凳,用20多年时间专注一件事。就像万吨液压机的原理——压力越大,锻造出的部件越强。“马金娥们”的坚守证明,中国制造升级不仅需要宏大叙事,更需要无数个在细分领域死磕的“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