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6 10:27:38
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而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步入老年,“失独老人”和“失独家庭”问题日益凸显。从传统来看,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但对于失独家庭来说,这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失去后,他们所能依赖的只有国家和社会。与“独子老龄化”相比,“失独老龄化”更值得我们关注。不仅因为这个群体的数量庞大而且在持续增加,还在于这个群体为中国的生育政策落实做出了贡献。在失去唯一的孩子痛苦面前,不应让这些家庭作为个体独立承受,各方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社会救助和保障方面,也应充分考虑这部分老人的养老困难,给予他们相应的扶持。
一、失独家庭的现状:
根据初步统计,目前徐州市主城区约有253户失独家庭。独生子女亡故,父母养老成为难题,独生子女家庭承担精神打击的同时遭遇经济困难,成为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独生女子去世后,父母由于经受不起打击,没有了精神寄托,容易陷入自行封闭,精神濒临崩溃,有的产生轻生的念头。失独家庭入住养老院同样一个难题,按照养老院的规定,在接收老年人时需要子女签字,这样没有儿女的他们无处可去,失独老人常常说:“我不怕死,我怕老”;即使能够住进去,面对其他老人子女的探望和子女接父母回家过年,又是一次揭开伤疤的痛。
二、失独家庭老人养老现状分析
失独老人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八十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却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是为控制人口总量作出贡献的群体。有研究称,计划生育使中国目前的人口规模缩减了4亿,这意味着中国将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了5年。这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光荣一代”,除了丧失爱子的孤苦外,如今更担心疾病、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难题,而目前相关帮扶、保障体系却相对滞后,缺乏有力的倾斜政策,失独老人的养老路艰涩难行。一些上了年纪的失独家长没法照顾自己,试图住养老院,却因无子女签字屡次被拒。失独家庭长期忍受着压抑、自闭和尊严的精神折磨,只能与同样的失独群体抱团取暖,成为了社会上新的弱势群体。
三、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的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建立专业性的失独家庭养老院,预防失独者生活照料风险。建立一个专属于失独者的养老院,这样既切实的解决了监护人签字问题,又减少了失独老人因其他老人子女探望时的精神压力。通过把失独者组织起来,使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互相帮助。同时,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实现失独家庭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鼓励医疗、救护、营养、心理学等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就业,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完善失独养老院床位设置、人员提供、老年用品、健身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匮乏,完善养老院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的能力。
二是建议建立社会对失独家庭的心理救助机制,对于失独家庭产生的心里障碍,建议给予适当的、且必要的干预。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志愿者、高校学生参与到关爱活动中,及时给予失独家庭心理上的指导、排解和抚慰,对失独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公益QQ群和交流网站论坛,使同类人群在相似的经历和话题中得到更多的理解和鼓励,携手走出阴影,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让失独家庭能够抱团共度难关,能有一个平等、相互安慰予以寄托的晚年生活。
三是建议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面对失独者精神慰藉风险。通过公共媒介,引导媒体舆论,募集社会各界的救济,为失独家庭重建精神家园。联合公共事业组织、企业慈善组织,慈善人士,成立全国性的失独者援助发展基金。同时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志愿者亲情抚慰活动,举办失独者联谊会,充实失独老人的老年生活,在非政府的组织参与下筹募资金,逐步完善各种社会服务体系,共同解决失独老人面对的养老风险,让失独者不再孤独。